学校实施教师专业技能测试“全覆盖”
12月15日,学校的17名专业教师走进实训大楼参加专业技能测试,至此,学校共有105名专业教师完成了专业技能测试。从11月下旬开始,学校组织第一批次教师专业技能测试。这些平日里给学生出卷评分的大学教师也当了一回学生,成为了被考核的对象。
人人都要过测试关
无论是教授、高级工程师,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任教师,在学校专业教师技能测试的考场上,他们只有一个新的身份,那就是“考生”。只要在专业教师的岗位上,无论职称高低,无论年龄大小,都要通过专业技能测试。
学校汽车工程学院仇雅莉教授是一位“元老”级人物,已经在学校工作了31年。11月17日下午,仇老师就在实训西楼接受了“气缸压缩压力检测”。在实训车间,仇老师穿好工作服,安装好车漆表面防护罩,选择好工具仪器,拆除火花塞、拔除喷油器插头、拆卸空滤器,逐缸检测气缸压力,并按照维修手册的内容认真填写工单,项目做完后,仇老师也不忘将使用的工具仪器摆放整齐,清理考核场地。谈及接受测试的情景,仇老师说:“这次学校组织的理论教师技能测试让我也真真切切的当了一回学生,是对我的专业技能水平的一次综合检测。这次测试,我能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真谛,在今后的教学中,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,理论指导实践,实践促进理论学习。”
获得各项美誉的陈建平老师也参加了测试。陈老师是全国交通技术能手、湖南省技术能手、湖南省百佳首席技师、首届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十佳青年岗位能手、汽车诊断工程领域高级工程师、汽车维修国家一级技师、机动车检测国家一级技师、汽车维修专业高级考评员。陈老师这次抽到的是“点火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” 项目,他顺利完成了测试。考场外,资历丰富的陈老师说:“我从教20多年,作为高级考评员,以往,我进车间都是考核别人。这次,我自己也参加一回专业技能测试,也更能理解学生在接受考核时的紧张,对于一些规范性的操作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强化。”
年轻的80后副教授毛丽老师更有一番感悟。她说:“这次专业教师技能测试拉近了我们和学生的距离,以往只有学生要参加技能抽测,这次我们和他们站在同一考场,使用同一标准,测试的结果很有说服力。今后上课时,我们也可以给他们多一些建议。”
专业技能测试是一杆秤
学校于2015年5月启动专业教师技能测试项目,设立技能测试领导小组、实施小组、督查小组和工作办公室,制定了工作方案,明确由实训处牵头、组织人事处、教务处协同,具体组织协调各二级学院实施测试工作。按照计划,该校将分三批次完成全校专业教师的技能测试。第一批次安排在2015年11—12月,第二批次安排在2016年5—6月,第三批次安排在2017年5—6月。
这场考核教师的考试可不是那么容易轻松通过的。据实训处副处长、测试工作办公室主任廖广知介绍,本次专业教师技能测试具有细化和量化的考核标准,所有实操项目来自“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抽查考试标准”与所开设课程的实验项目,严格按照学生技能抽查考试标准进行,教师随机抽取项目进行测试,考核场地按照省赛标准布置,考核成绩由组织人事处在测试结束半月内公布。学校将对测试成绩优异的教师进行表彰,在“评优评先”和职称晋升中重点考虑,并实行“优课优酬”。对于暂时达不到测试要求的老师,学校将安排他们跟班学习和专人指导,参加靠后批次的测试。
既然是考老师的考试,考试标准得规范,考评员队伍也不含糊,同时还要避免既当“裁判员”,又当“运动员”的尴尬。在实训车间的考场上,由行业企业专家、兄弟学校高水平专业教师组成的考评组,根据被考核对象实际操作的熟练、规范程度等情况,依据技能抽测考评标准现场打分。如对仇教授进行现场打分的,就是湖南申湘大众陈政、长沙保时捷维修站杜日红、湖南力天丰田公司张昌伟三位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。在测试现场,组织人事处、实训处、教务处、监审处组织教师抽签,全程监督测评过程,确保测评客观、公正。
打造大师级的职教师资队伍
近年来,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。习近平主席指出,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,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。怎样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搞好,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,提升师资水平是根本。
学校的师资建设的新方法成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亮点。学校校长支校衡教授说,学校顺应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要求,在开展“百名教师下企业,百名教师赴海外”的双百工程、组织实训教师技能测试、实施“访问工程师”制度的基础上对专业理论教师进行技能抽测,加快技能大赛成果转化,落实“卓越学校”建设教师培养方案,强化实践教学,创新职业教育师资评价方式,提高教师素质,打造了一支“既能拿教鞭、又能拿扳手”过硬双师型教师队伍。学校党委书记王章华教授表示,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技能测试,一方面锻炼了教师队伍,使教师不仅是理论权威,而且要成为工艺大师。这一举措使专业教师切身感受学生技能训练时的情境,有利于示范特色专业群的打造,增强学校服务行业、企业的能力,支撑“卓越学校”建设,促进学校对接产业、服务产业向引领产业转型。同时,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改变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偏重于科研成绩,轻视动手能力的现状,有利于建立多维度的教师评价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