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冠hg会员登录-主頁欢迎您

首页 >> 新闻公告 >> 院报导读 >> 详细内容
 
通知公告
 
 
院报导读 >> 正文
活着是一种幸福
日期:2013-05-30 00:00:00  发布人:admin  浏览量:43

    从何处来?在何处驻?往何处去?这反省与坚持,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,是我们路延伸的方向……为什么以此为首,却也是为"活着"的一种反省。
    现居美国的余华,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。记得读大学时,在老师的推荐下,我也读过古代文学、当代文学、现代文学、外国文学中众多名家名作,老师总会在课堂上让我们递交相关读书心得,再给我们详细讲解对于作品的理解。我对当代文学老师印象尤为深刻:颇具"师威"的他,从不允许学生缺课、逃课;颇有"激情"的他,每讲到文学作品中或精彩、或喜或悲的部分时,会当着自己学生的面动情、动容。他很喜欢余华,我便在是他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系列长篇小说。
    很有意思的感觉,其实余华长篇小说里都跟"死亡话题"很接近,处处都有暴力、罪恶、死亡等等丑恶,这对于当时才二十出头的我而言,应该太过于沉重。但是,当我深入的去读小说《活着》时,恰巧就是这种反复于死亡之中的人和事,让自己对"活着"有了一番定义。
    在《活着》中,作者以一个民歌收集者的身份来到田间,听取一个老农的故事,从而引发出这么一段凄惨的经历,用这么一个人去介入这么一个沉重的故事,用这么一种看似美好的语气去开始这么一段无比坎坷的过往,这种穿插手法就像是作者以一种坦然去面对过去和未来的态度:人的一生中痛苦是自然的,幸福是自然的,遗忘是自然的,记忆也是自然的。活着有辛酸,活着也有美好。小说中,主人公徐福贵以送别家人一个个离去的姿态活着,在目睹与耳闻的死亡中,活着竟也变得悲壮起来了,尤其是当他由富贵跌入贫穷,由美满跌入不幸,却又能在厄运后不绝望,的确让人感慨。可能正因为死亡的存在,活着才显得难能可贵了。
    余华曾说过,《活着》是"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,对世界的乐观态度",写作此书的过程让他明白:"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"。
    福贵的故事虽是不幸的,但余华却抛给了大家一个有力量的话题——活着。
    活着,是人生的一种坚定。
    记得六年前,那个吹着徐徐微风的清凉夏夜,湘江边,橘子洲头河畔,谈笑风生中,一名资深记者向我们几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讲述着自己的职业经历,如何卧底揭开传销的秘密,如何运用善于发现的眼光,去观察、分析、探究一个个精彩的新闻故事,如何保持激情,树立目标,去追寻自己的理想。挥洒年华,喷薄才华,一次次的闯荡让他懂得了爱,也懂得了痛,因而可以无怨无悔,正如有人所表达的,为一些东西付出是值得的。也许那时,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傅剑锋所讲述的那份无怨无悔的付出,但他藏在眼镜下的坚定目光,却让我极为深刻。
    活着,是令人感动的。
    不久前,我接到最好的朋友从北京打来的电话,告诉我她的父亲可能得了肺癌。人生就是这么的突如其来。朋友在电话的那头细细回忆着她那白发苍苍的父亲种种的好,父亲为家人做的可口饭菜,父亲对她遭遇沮丧时的鼓励……生活中各种温馨的细节一一悉数,却让她感觉都已是不可复制的过去。可是,令她意想不到的是,父亲的肺癌竟是一场误诊,卡在肺里的壳状物竟然被两家医院的医生诊断为疑似肺癌。当她和家人得知真相后,幸福的眼泪溢满了眼眶。
    其实,在我心里所理解的"活着"真的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内容:认真的活着,执着的活着,感恩的活着,简单的活着,平淡的活着……不论是哪一种"活着",我都只想说,为自己也为关心自己的人,珍惜一切,活着就好,这就是一种幸福。

 

点击数:43收藏本页